当全球铁矿石价格步入下行通道,澳大利亚却突然抛出“逆势牌”——单方面对中国企业加价15%,同时强硬拒绝人民币结算,试图将中国钢企继续捆绑为“提款机”。
然而,中国矿产资源集团随即下达的“暂停采购必和必拓美元结算铁矿石”指令,不仅瞬间戳破澳方的垄断幻想,更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资源博弈中,正式从“被动接受规则”转向“主动制定规则”,一场关乎资源定价权的重构已然开启。
澳企的“底气”,源于过去二十余年的市场垄断与中国曾经的分散采购困局。必和必拓、力拓等澳洲矿业巨头,手握全球80%以上的高品位铁矿脉,几乎垄断了优质铁矿石的供给端;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消费国,每年进口量高达11亿吨,仅必和必拓一家就占据20%-25%的份额,2023年对华出口更是突破2.3亿吨。
此前,中国数十家钢厂“各自为战”,采购需求分散,谈判时难以形成合力,这让澳企有了“坐地起价”的底气——成本仅10-20美元/吨的铁矿石,曾被爆炒至130美元/吨;即便2025年国际矿价已下跌19%,澳企仍敢逆势涨价,还坚持要求美元结算,笃定中国“离不开其资源”。
但澳企显然算错了两个关键变量:全球矿价的明确下行趋势,以及中国市场早已今非昔比的博弈能力。从价格信号来看,大连商品交易所铁矿石指数9月29日收于781.7点,次日便跌至778点,连续两日下滑;国际市场的普氏62%铁矿石指数也持续震荡走低,供需关系早已不支撑涨价逻辑。澳企此时加价,本质上是仗着过往垄断地位的“盲目耍横”,却忽视了中国早已织就的“破局网”。
中国的破局之道,首先在于整合采购力量,打破“散沙困境”。2022年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成立,正是为了终结过去“各家买各家”的分散格局——所有钢厂的采购需求先汇总至统一平台,精准核算全年用量与季节缺口后,再以“集体身份”与矿商谈判。
此次暂停必和必拓美元订单,正是这一集中议价机制的首次“实战发力”,直接让澳企感受到“失去中国市场”的压力。
更关键的是,中国早已构建起多元化的替代供应链,彻底摆脱了对澳洲铁矿石的单一依赖。数据显示,澳大利亚铁矿石在中国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已从巅峰时的70%降至58%;巴西淡水河谷早已拥抱人民币结算,2025年10月刚将200万吨高品位铁矿装船,还把结算中心迁至上海自贸区,依托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实现“付款秒到账”,完全绕开美元流程。
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年底即将投产,年产量能抵必和必拓对华出口的三分之一,且明确接受人民币、欧元结算,唯独排除美元;国内铁矿产量也在稳步提升,2023年达3.6亿吨,同比增长4.5%,长三角钢厂更广泛使用废钢炼钢,成本比进口矿更低,进一步稀释了对外依赖。
而要求人民币结算,更是精准戳中了全球资源贸易的“美元痛点”。过去,中国买铁矿石需先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每年仅兑换成本就超千亿美元,还得承担汇率波动风险,相当于给美国缴纳隐性“铸币税”。
如今,跨境人民币支付系统可直接对接矿商账户,付款、结汇一步到位,2025年上半年已有三笔超千万吨的铁矿交易全程用人民币完成。
对必和必拓而言,拿到人民币并非“无用资产”——既能直接采购中国的电动车、5G设备,也能投资港股,2025年一季度澳洲矿企45%的人民币结算资金已流入中国资本市场,形成“资源-人民币-中国商品”的闭环,比攥着波动的美元更稳妥。
澳方的慌乱已肉眼可见。必和必拓60%的销量依赖中国,2023年铁矿石板块350亿美元营收中,近210亿来自中国市场,失去这一“基本盘”,仓库里的铁矿石将无处可去。
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急着召开记者会表达“失望”,试图找印度接盘,可西澳至中国的运费一周内下跌12%,船东们争相往中国运货,印度那点需求根本无法填补中国市场的空缺。反观中国钢企,2025年一季度重点企业利润翻倍,核心原因正是铁矿石采购成本下降19.26%——这足以证明,掌握议价权后,中国企业能实实在在享受到红利。
这场博弈的意义,早已超越单一商品贸易,直指全球资源定价体系的松动。过去,美元是大宗商品的“隐形锚”,定价权被少数国家掌控;如今,中国正用庞大的市场体量,将人民币结算从“倡议”变为“交易条件”。
中东石油2024年人民币结算量已达450亿美元,32%直接流入中国资产;北铁中心发布的青岛、曹妃甸人民币铁矿石价格指数,更让中国需求真正影响国际定价,不再被他人牵着鼻子走。
澳大利亚如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要么接受中国的规则,用人民币按市场价结算;要么失去最大客户,让垄断优势沦为空谈。必和必拓的低成本优势再强,没有市场支撑也毫无意义。
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这步棋,不仅护住了钢企的利益,更让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站稳脚跟——毕竟,中国买走了全球七成的海运铁矿石,没理由一直做“被动买单者”。从“矿商定规矩”到“买家说了算”,这场铁矿石博弈,正是中国重塑全球资源话语权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