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清台湾“朝小野大”下的大罢免潮——是蓝绿恶斗还是民主实现?
台湾新闻

一文看清台湾“朝小野大”下的大罢免潮——是蓝绿恶斗还是民主实现?

发表时间:

台湾正上演一场空前的“大罢免潮”。执政和在野阵营同时发动罢免连署,最新进度是31名蓝营立委已确定列入被罢免投票名单,而蓝营罢绿案件无一成案。罢免案预计最快今年7月投票,若通过料11月进行补选。

罢免潮源于2024年大选后台湾的“朝小野大”政治格局,绿营支持者因不满蓝白立委以人数优势通过具争议法案及删减政府预算等,发起罢免行动。在野党则认为,这是执政党的政治报复,“以罢制罢”反击,以维护国会监督权。

这场运动已从公民社会蔓延至政党层级,成为席卷全台湾的政治风暴,预估大罢免将耗费超过5亿新台币,投票结果牵动朝野权力消长,可能改写国会席次版图。

学者对BBC中文分析指,过去一年多蓝绿双方都不愿让步,希望再次诉诸民意,但罢免是投“仇恨票”,将进一步加剧社会对立,不过也会为第三势力的崛起带来空间。

一切要从2024年大选说起,民进党赖清德、萧美琴当选正副总统,但失去国会大多数,成为少数派政府。

在“三党不过半”的局面下,蓝白联盟在法案表决上多次取得优势,过去一年曾引起争议的法案包括:

2024年5月,蓝白联盟主导《国会职权法》修法,表示要扩大立法机关监督制衡的权力、强化民主,但法案审议过程引起民间反弹,部分反对声音担心北京藉蓝营立委为国会扩权,未来会通过“亲中法案”。

当时有公民团体发起“青鸟行动”在立法院外抗议,期间网上开始有讨论指要以全面性罢免反制蓝白立委,以阻止国会乱象和罢免“亲中”立委。

随后数月,各地罢免团体逐渐酝酿和形成,到了12月立法院再因《选罢法》、《财划法》、《宪法诉讼法》三大争议性法案起冲突,引发“冬季青鸟行动”及更多罢免声浪。

2025年1月,罢免潮正式上升到政党层次,民进党党团总召柯建铭公开号召罢免蓝营立委,国民党也针对罢免举行党团大会,决议“以罢制罢”反制。在蓝绿对峙下,几乎全台湾各地都有相关罢免行动。

台湾立法院共113席,单一政党须有至少57席才能过半。

目前执政民进党(绿)拥有51席,在野的国民党(蓝)52席、民众党(白)8席、无党籍2席。

美国内华达大学拉斯维加斯分校副教授王宏恩对BBC中文表示,过去16年台湾并未出现宪政僵局,主要是因为执政党享有完全执政,以往两大党之间也会有所退让,但这一次执政党与在野党双方都不愿意让步。

“所以他们希望重新诉诸民意,让政府重新受到民意考验,这其实是件好事,因为可以解决宪政僵局。”

对民进党而言,这波大罢免是抢夺立法院主导权的机会,若能藉补选增加六席,即从51席增至57席,就能扭转“朝小野大”的劣势。

台湾东海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峻豪向BBC中文表示,民进党目标是“罢掉十个左右、再赢六席”,这非常具挑战性,但若能动员中间选民或年轻人,投票率越高对该党越有利。

“如果现在的声势一直燃烧到11月的补选,而投票率高达四成半、甚至破五成,民进党不是没有机会拿下所需席次。”

研究台湾政治多年的日本学者小笠原欣幸则分析,若民进党最终仅增加两、三席,则等同于实质上的挫败,在野党的主导权将进一步增强,执政党施政将比现在更加艰难。

美国山姆休士顿州立大学副教授翁履中补充指,若大罢免后民进党仍是国会少数,其立院策略空间将进一步收窄,“虽然还是可以指责在野党多数暴力,但是大罢免已经走完,再抱怨也要继续执政”。

他同时指,罢免潮所造成的社会撕裂,后续将使赖清德政府面临更低的社会信任。

罢免运动一开始由公民团体自行发起,但政党的影子越来越明显。

据台湾媒体《镜周刊》今年6月10日报道,民进党已与民间罢免团体达成共识,维持“公民先行”原则,未来会先由罢团自主产生立委替补人选,若罢团认为某区的最佳人选“恰好是民进党人”,民进党会“从善如流”予以提名。

学者张峻豪向BBC中文解释,在台湾的脉络,公民团体本来就跟民进党比较近,因为过去在威权时代民进党是走在街头、体制外的政党。

“这次大罢免跟民进党本来没有很大相关性,只是民进党后来顺势而为、持续跟进,希望藉此逆转国会。”

最初发起罢免行动的绿营支持者,首先锁定了国民党内表现较激进的立委如傅昆萁、徐巧芯、王鸿薇、叶元之等人,在他们的选区设立罢免连署站点,募集连署书。

随今年1月预算删减案再一次引发泛绿支持者不满,上千名作家在网路上连署表态支持罢免不适任蓝委,联电创办人曹兴诚则成立“反共护台志工联盟”,提供人力和经费支援。随后,35席国民党区域立委的罢免案,都通过了第一阶段的罢免门槛。

总统赖清德今年5月就职一周年前夕受访,回应罢免潮称,那是《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案子太多了都违宪,自然而然就会引起公民力量的出发,由间接民主、代议士制度,会往直接民权来走。当大家都可以接受罢免的时候,创制、复决未来也会成为日常。”

在野的国民党,则视罢免行动为民进党的政治报复,要“以罢制罢”。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批评,全世界没有一个民主国家,会有执政党以大罢免的方式对付在野党,是“民主之耻”。

多名民间人士宣布将组成“党外在野大联盟”,制衡民进党一党专政,避免重蹈韩国尹锡悦戒严覆辙。联盟成员横跨不同政治光谱,包括国民党前立委郑丽文、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中央研究院院士陈培哲以及网红“馆长”陈之汉等人。

陈培哲受访时表示,国会选举结果就是人民授权,在野党在国会形成多数并制衡执政权,不应该改变制度,否则每次选举结束,执政党国会未过半数,就想透过罢免机制拼翻盘,只会永无宁日。

政治学者翁履中对BBC中文分析,罢免本是公民问责政治人物的权利,但当这次大罢免牵动到国会控制权时,已背离了制度原意,变成政党斗争的延伸与工具。

“罢免团体可能强调被罢免的对象都是表现太差招致民怨,但实际上百姓的政治参与多是透过有系统的催化而成,要全面罢免高达数十个选区的民意代表,只靠公民团体来感召是无法达成的,如果说没有政党动员色彩恐怕太过牵强。”

台湾的罢免制度,源于《中华民国宪法》第17条规定“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权利,第133条规定“被选举人得由原选举区依法罢免之”。

过去因罢免成案及通过门槛高,罢免案并不常见,直到2016年民进党政府执政后调降罢免门槛,才让罢免变为常态。2020年前高雄市长韩国瑜是首位被罢免的直辖市长,2021年台湾基进立委陈柏惟是首位被罢免的立法委员。

依现行《公职人员选举罢免法》规定,公职人员就职一年后,可对其提出罢免,流程分为提议、连署、投票三个阶段。

若投票通过罢免,被罢免人须立刻去职下台,并于三个月内完成补选。若结果遭否决,则在被罢免人的剩余任期内,不得再对其提出罢免。

此次罢免对象为区域立委,民众党不分区立委均不在此次范围,所有涉及罢免案的都是国民党籍、民进党籍。

截至6月10日,已有31名蓝委通过第二阶段连署,6名绿委罢免案在连署中,预计7、8月分批投票。如果罢免案都通过,预计11月会补选。

罢免程序从选票印制、投票所设置、到选务人员薪资,每一环都需以政府预算支应。

根据中央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20年高雄市市长韩国瑜罢免案,罢免总经费高达1亿1152万元新台币,主要用于选举人数庞大的选区,以及全面设置投开票所。

此外,还需动员选务人员、志工以及后勤行政资源等,协助印制选票、布置投票所、以及投票日的现场管理等。

中选会推估,一件罢免案的行政成本约为1700万新台币。以目前通过第二阶段连署的罢免案有31案计算,届时大罢免将花费超过5亿新台币。

花费之外,台湾的社会对立与冲突也正在加剧。

连署过程中,蓝绿阵营都发生伪造签名、或以死者姓名冒名连署的违法状况。中选会查核显示,35案泛蓝立委罢免案中,有12件死亡或伪造连署,民进党立委罢免案则有1784件。

国民党台南、高雄、台中、新北、基隆、台北、屏东等地方党部,都因死亡连署涉嫌伪造文书等罪遭调查,其中国民党台北市党部主委黄吕锦茹声押禁见,是这波调查中收押最高阶的国民党人士。

国民党4月底于总统府前发起“反绿共、战独裁”游行,号称有25万人参与。党主席朱立伦批评总统赖清德“比共产党还共产党,比法西斯还法西斯”,并呼吁立法院发动罢免赖清德。

随着罢免连署和投票时间逼近,社会冲突频传。例如有罢免蓝委团体进入台大校园宣传时,与教师因教育中立理念爆发口角,也有基隆民众在网上发文称,于社区宣传罢免国民党立委时,遭不同阵营支持者辱骂及推倒受伤。

有罢免国民党立委的志工认为,蓝白过去一年推动的法案破坏国家运作,政府救济无效,人民行使罢免权是保护体制的最后防线。

罢免民进党立委吴沛忆的领衔人李孝亮就表示,许多前来连署的民众认为台湾社会越来越对立,执政当局、社会氛围跟政治环境,跟原本期待开放多元包容的民主价值背道而驰,“觉得投错了票”。

罢免原本是民主制度下“由下而上监督”权力的重要机制,但这场大规模罢免运动,究竟会如何改变台湾的政治与社会?

张峻豪教授对BBC中文指出,台湾选民对特定政党的支持度,这几年已从过去的四成大幅滑落到约两成半,越来越多选民其实是“负向型投票”,“对蓝绿都讨厌,只是因为更讨厌一边而投另一边”。

他分析,罢免行动相比一般选举更属负面投票,过程中社会“仇恨值”不断加强与循环,进一步恶化台湾的对立和极化现象。

但他也强调,当蓝绿两党的认同度皆因罢免而下降,第三势力更容易出现,由此看来,罢免不一定对民主制度不利。

日本学者小笠原欣幸认为,去年的选举结果显示,一部分的选民期待台湾政治的两极化变温和,但蓝白在立法院快速合作,让台湾的政治结构又回到传统的蓝绿对决。

王宏恩对BBC中文说,现在罢免案大多是在立委当选一年后便提出、最快一年半就要面临下台危机,若这样的罢免机制成为常态,或成为各党派固定使用的政治工具,那么未来台湾的政治人物在推动政策或政见时,势必更加急于求成。

“因为他们要立刻地求表现,立刻要拿出一些成果,那就会不利一些比较长期的政策发展或推动。”

翁履中则表示,特朗普上台后国际形势高度不稳,台湾内部却因大罢免而过度陷入政党斗争,导致“政治空转”,这不仅影响企业与人才对经济及国家未来的信心,也增加了国安风险。

“政治分裂与社会动员过度,让外部势力更容易操作认知作战,这在过去数年中已有不少实例。但台湾的政治人物似乎都没理解,一个能包容不同意见的社会,才是外交与国安的基础。”

他续指,国际上关注台湾大罢免的,其实只有关心台海安全的战略圈与决策圈,他们担心的并非哪个党好坏,而是台湾是否具备足够的内部稳定来因应外部挑战。

“现在美国国会与欧洲议会已越来越多人注意到,台湾内部混乱只会让帮助台湾变得更困难。如果台湾国际形象从‘民主模范生’转向‘政治恶斗社会’,这对外资、外交与战略伙伴关系都不是利多。”

浏览其他台湾新闻